日本海事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,2024年从亚洲发往欧洲的海上集装箱运输量为1804万4879个(按20英尺集装箱计算),同比增长8.8%。由于红海局势恶化导致的供货提前等原因,货运量增加,时隔3年刷新了历史最高纪录。
大中华区拉动整体增长
占发往欧洲运输量近80%的大中华区(中国大陆和香港的合计)货运量同比增长11.9%,成为拉动整体增长的主要动力。东南亚地区同比增长6.5%,而包括日本在内的东北亚地区则同比减少9%。
红海局势恶化影响航运
货运量增加的背景是中东局势的恶化。自2023年底开始,红海附近接连发生也门胡塞武装组织袭击商船的情况。红海通往亚欧之间的海上交通要冲苏伊士运河。由于局势恶化,大型集装箱船公司不再选择红海和苏伊士运河航线,而是绕道非洲大陆南端的好望角。
绕道导致运输天数增加,船只短缺问题加剧,集装箱运输网络出现混乱。为了应对到货延误等问题,欧洲企业提前确保库存,进一步推动了运输量的增长。
中国经济放缓推动出口
此外,中国经济放缓也对运输量产生了影响。有观点认为,内需不足的中国企业正在转向出口寻找出路,对欧洲市场展开了低价攻势。日本海事中心表示:“从欧盟从中国进口的情况来看,家具、床上用品和塑料制品等主要商品均表现强劲。”
运费行情波动
欧洲航线的运费全年保持高于上年的水平。随着货运量的增加,主要港口拥堵严重的夏季成为了运费行情的高峰。
上海航运交易所的数据显示,从上海发往欧洲的现货(即时合约)运费在2024年7月中旬达到了每20英尺集装箱约5000美元区间,创出2022年8月以来的最高水平。之后由于新造船只的供应缓解了船舶短缺,运费行情开始下跌。
未来展望
尽管红海局势和中东地区的不确定性仍可能对航运业产生影响,但随着新船只的投入使用和供应链的逐步调整,预计未来运费将趋于稳定。然而,全球经济形势和地缘政治风险仍是影响航运市场的重要因素。